【国际工程与劳务】逐梦“一带一路” 引领世界水电行业 ―― 专访三峡国际董事长陆国...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7日

分享至:

   

作为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以打造国际一流清洁能源集团为愿景,认真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水电资源开发,提出了建设“海外三峡”的发展目标。在开展国际业务的过程中,三峡集团紧随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和非洲“三网一化”战略,主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通过绿地投资、股权收购和工程承包等形式,广泛参与海外能源合作,着力形成了海外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建设、运营、咨询四大国际业务板块。

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国际”),作为三峡集团“走出去”的实施主体,成立于2011年,其担负着三峡集团全产业链 “走出去”的重任,代表三峡集团开展境外清洁能源领域的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以三峡集团为后盾,三峡国际拥有大型水电工程和新能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的丰富经验和管理能力,大型水利枢纽和大型梯级水电站的综合运行调度能力,同时,拥有海外清洁能源投资领域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国际融资能力。五年多的发展,三峡国际已经成长为总资产近千亿元,海外投资发电装机过千万千瓦,业务覆盖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大型跨国公司。

近日,本刊记者就三峡集团国际业务的发展历程、市场布局、战略规划等问题专访了三峡国际董事长陆国俊。

发展规划契合“一带一路”战略

记者:三峡集团国际业务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陆国俊:三峡集团的国际业务历史悠久,三峡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从上世纪60年代就在巴基斯坦开展承包业务,先后完成了37个项目的建设,累计合同额15亿美元。由三峡国际与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中国丝路基金公司合作投资、由三峡控股的三峡南亚公司,以巴基斯坦为核心市场,负责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投资业务,目前正在巴基斯坦投资开发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合作框架内的卡洛特水电站、科哈拉水电站、玛尔水电站及相关风电项目,总装机约300万千瓦。其中,重点实施的卡洛特水电站、科哈拉水电站和风电二期项目纳入中巴经济走廊框架,提升至国家合作层面。

三峡集团从2010起开始巴西水电市场的研究和开发,三峡国际全资拥有的三峡巴西公司于2013年10月投资设立,与葡电巴西公司共同投资开发巴西加利和卡什瑞拉水电站,与葡电巴西公司和巴西国电公司共同投标圣马诺埃尔水电项目,总装机约130万千瓦。2014年,三峡巴西公司收购了葡电在巴西11个风电场(32万千瓦)的部分股权,并牵头联合合作伙伴推进塔帕若斯大水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面熟悉了巴西市场规则,本地化经营能力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为深度开发巴西水电资源、扩大经营规模奠定了基础。

2015年上半年,三峡巴西公司抓住市场机会,成功地开展TPI水电项目(30万千瓦)投资并购,并在下半年获得成功;2015年下半年,三峡集团经过认真研究,果断决策,于11月参与巴西政府拥有的朱比亚水电站和伊利亚水电站特许经营权竞拍,以最优价中标并完成收购,两电站总装机500万千瓦,这是三峡集团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也是2015年全球能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跨国并购。

2016年下半年,巴西公司再出重拳,投资收购了美国杜克能源在巴西10个水电站,总装机227.4万千瓦。至此,三峡集团在巴西拥有控股和权益装机达800万千瓦,占巴西全国装机的5%,成为巴西第二大私营发电公司。

在欧洲市场,三峡集团通过三峡国际投资设立的欧洲公司在2012年5月,成功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21.35%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葡萄牙电力公司是该国最大电力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之一,业务覆盖欧洲、美国和巴西,是欧美知名的跨国企业。三峡集团入股葡电后,充分行使第一大股东的权利,战略主导葡电运营,保证了葡电平稳有序发展,并购四年多来,投资收益良好,分红稳定。三峡集团通过利用葡电全球业务网络、资源和管理优势,加强与葡电战略合作,为进入欧洲、巴西清洁能源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6年,三峡欧洲公司在对欧洲新能源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并购了德国Meerwind海上风电项目(28.8万千瓦),使三峡集团成为首家控股海外已投运海上风电项目的中国企业。三峡国际与葡电合资设立环球水电公司,投资开发全球中小水电业务。

在老挝、缅甸、秘鲁等市场,三峡集团投资建设的老挝南立1-2水电站和老挝南椰2水电站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建成投产,两项目装机共28万千瓦,自投产发电以来,机组运行稳定,投资效益超过预期;与泰国、缅甸相关企业联合开展了缅甸孟东水电站(700万千瓦)开发工作,完成了缅甸四省/邦风电规划工作,获得了缅甸羌达风电项目开发权;在秘鲁开展水电领域的投资业务,已取得圣加旺3水电站(21万千瓦)项目特许经营权,并在秘鲁总统乌马拉的见证下完成了项目开发合作协议的签署。

记者:国际化经营对三峡集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陆国俊:三峡集团所属的中水电公司自1955年起代表国家承担和组织实施水利电力对外经济援助项目,直到今天,世界各地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仍在发挥效益,当地人民均从中受益。半个多世纪的经济援助工作,增进了我国与众多受援国的友谊,树立了中国水电的信誉,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峡集团国际工程承包业务发展,经历了对外劳务合作、单项工程承包到EPC总承包和EPC+F(融资项目)总承包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以国际商务运作、整合项目资源、全链条项目管理能力为重点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市场开发经验丰富、善于应对复杂商务环境、资本与技术有机结合的国际化经营团队。

三峡国际自成立以来,积极推进三峡集团国际化经营进程,国际市场开发、境外并购、工程建设、电站运营管理诸方面业绩显著,目前拥有40家海外子企业。

截至2016年12月底,三峡国际资产总额达996亿元,净资产421亿元,拥有可控发电装机容量823万千瓦,权益发电装机容量601万千瓦,拥有在建投资项目装机152万千瓦,落实和跟踪项目资源超过4000万千瓦。

国际化经营对三峡集团发展影响巨大,一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企业发展思路;二是学习了西方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了我们现代化企业管理提升;三是拓展了市场空间,为突破三峡集团发展的资源瓶颈创造了条件;四是充分发挥三峡集团的产能优势,促进和带动了我们优势产能“走出去”;五是成功地获取了大量海外清洁能源资源,为三峡集团当前经营效益提高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基础。

记者:作为国家战略的践行者,围绕“一带一路”规划,三峡集团如何进行国际投资项目市场布局?未来有哪些发展规划?

陆国俊:三峡集团海外业务布局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一带一路”建设基建先行,电力建设又是基建先导。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有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电力能源,特别是水电能源的战略愿望。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框架之内,三峡集团充分利用已有市场的先发优势和自身积累的综合优势,针对“一带一路”区域内的重点市场进行调整和布局。

目前,三峡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有40个项目,合同总额存量达60亿美元。据规划,到2020年后,三峡集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项目将有半个三峡的总装机量。

三峡集团确定的海外投资项目市场定位是:一个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清洁能源市场,第二个是周边具备跟中国互联互通条件的具有水电和新能源资源的市场,第三个是非洲和拉美著名河流水电资源富集的绿地项目市场。其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我们重点关注新能源市场的投资业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重点开发水电资源富集的地区。

三峡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到2020年,集团拥有可控和权益发电装机及在建项目装机2450万千瓦,实现“建设一个海外三峡”的战略目标。

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

记者:作为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和世界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三峡集团在开展国际业务的过程中,如何带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制造“走出去”?

陆国俊:在海外,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国际业务,还要和国内企业一道“抱团出海”,带动中国产能和装备制造走出去,同时也要帮助项目所在地加快发展,填补产业空白,努力打造中国水电“走出去”升级版。中国的优势产业“走出去”,不仅要掌握核心技术,还要有施展的平台。三峡集团在海外开发建设的项目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三峡集团积极携手国内水电施工建设、设备制造、设计咨询和关联产业的相关企业组建“中方联盟”,编队出海、互利共赢。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即由三峡集团联合国内相关单位实施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树立了中马水电合作新的标杆和典范。

在建设几内亚凯乐塔项目时,三峡集团与业主单位深入探讨、真诚沟通,使得项目合同明确界定,凯乐塔大坝、电站、变电站、线路以及进场道路等全部工程内容均遵循中国技术标准。通过工程的成功实施,业主及相关方熟悉了中国的水电规范,也认可了“三峡标准”就是高质量的象征。

随着中国建设标准“走出去”,中国水电产业装备也走出了国门。哈萨克斯坦的玛依纳水电站、老挝的南梦3水电站,使用的是哈尔滨电机厂出产的水轮机;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使用的是东方电机厂生产的水轮机;凯乐塔项目的永久机电设备和材料大部分从中国采购..统计表明,参与几内亚凯乐塔项目实施的中资企业达30多家,全面覆盖水电行业链条各环节,该项目共带动我国机电设备物资出口达5亿多元人民币,带动了约6亿元人民币的施工设备和材料出口。

在苏丹上阿特巴拉、几内亚苏阿皮蒂等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三峡集团坚持与中资企业携手合作,持续带动电机制造、机组维护、电站运营、梯级调度等中国水电全产业链一道走出去。2011年三峡集团投资葡萄牙电力公司后,更是带动了国内设计、建设、装备企业等产业链“编队出海”,形成了中国企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走出去”模式。

今后,随着三峡集团海外投资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国际承包工程进一步开展,我们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投资引领作用,继续做好我国产能和装备走出去的带动作用。

提升中国水电整体竞争力

记者:三峡集团“走出去”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与业内其他中国企业分享? 

 陆国俊: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三峡集团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政策,充分发挥三峡集团自身优势,联合行业内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出海,有效避免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无序竞争,提高了中国水电产业在国外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带动中国标准和技术装备“走出去”,提高了水电行业整体效益,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是制定了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高效的决策体系。

“十二五”期间,三峡集团根据国际业务开展情况,制定了国际业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确定了项目开发的优先次序。建立了投资管理制度和WACC值标准,根据项目不同风险设定了不同投资回报率。建立了投资论证委员会、总经理办公会、党组会、董事会等法人治理制度,定期召开决策会议,对重大项目进行研究和决策,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决策体系,为集团业务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社会共同发展。

三峡集团积极践行“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开发理念,作为三峡集团“走出去”实施主体的三峡国际,更是主动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与当地社会的协调发展,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积极与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公益组织合作,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有针对性地开展修路、援建学校和救灾等帮扶活动,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品牌效应,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四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国水电品牌形象。

长期以来,三峡集团积极与国际大坝协会、流域管理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开拓了国际视野。在引入世界先进理念和实践的同时,三峡集团也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向全球,注重中国水电标准与世界标准对接和融合。

目前,三峡集团建成发电的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项目、正在建设的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项目、厄瓜多尔圣埃伦娜水利工程、老挝500KV输变电项目均按中国标准进行建设,提高了集团和中国水电品牌的形象。

浏览次数: